在這幾年,高邦獵頭調查了一批這樣的創業者。他們普通人出身,從零起步,卻做著大家眼中不那么普通的事。
“創業一定會有浮浮沉沉,是否真正享受自己做的事,是否真正相信公司的愿景和價值觀,決定了公司能否走的長遠。”高邦獵頭說,“所有公司都面臨成長和死亡,要讓公司獲得更久、更健康,取決于公司的使命,公司想要什么。”

假設說,你剛好也有著一顆躁動的心,想要炒掉你的老板,那么這里有一份,非專業、不完全“創業指南”,以供參考。
一、找賽道
“創業就是要賭,別人看不到方向的才是機會。”Ximmerse CEO賀杰說。正如其所說,賭對方向的Ximmerse正在大展拳腳。
作為一家成立僅3年的本土VR企業,它的背景足以令不少初創企業艷羨:Ximmerse不僅與國際知名品牌Google、蘋果、華為、三星等達成合作,還有資本大牛高通做后盾。在賀杰的帶領下,Ximmerse因其特殊的定位和市場價值,儼然成為了行業中的一匹黑馬。
賀杰大學學的是土木建筑專業,畢業后一直在體制內干著一份穩定的工作。2007年,賀杰首次接觸虛擬現實這一概念,此后便一直關注該領域。
作為一名虛擬現實的愛好者,他還曾參與創辦過中國最大的虛擬現實社區——VRPlay。2014年,Facebook宣布20億美元購買Oculus,這一事件觸動了賀杰,他察覺到了VR行業的商機,于是便毅然決定離職,準備創業。
2015年,也就是賀杰剛剛創立Ximmerse的這一年。在成立前幾個月,賀杰與合伙人經過調研,最終選擇在VR行業里“劍走偏鋒”。
在當時,行業內已開始逐漸泛起VR創業潮,嗅到商機的不論大小廠商,都開始把觸角伸向了VR頭顯這一塊領域。賀杰自然也注意到了VR頭顯的火爆,但他直覺這并不是一條易走的路。
“對一家初創企業來說,VR頭顯并不適合。據我觀測,做一個這樣的平臺級產品,在這個牌桌上你至少有要有20億元的籌碼。我們想做長跑運動員,在行業內走得更遠。”賀杰解釋。
基于這樣的考慮,賀杰最終決定只做移動端的空間定位追蹤。這個定位,相當于鼠標之于筆記本電腦。VR頭顯作為輸出設備如同電腦,而Ximmerse研發的手柄外設則如同鼠標。有電腦就會有鼠標,移動VR輸出外設對移動VR頭顯來說,永遠都是剛需。
而之所以鎖定移動端VR領域,是因為從行業的發展來看,當時PC平臺的VR三大巨頭都已經研發出VR應用的動作輸入解決方案。Valve 有 Lighthouse追蹤系統,Oculus 有 Touch手柄,Sony有PlayStationMove體感控制器。相較之下,移動平臺VR在動作輸入技術上的研發則顯得十分匱乏。
在這無人問津的領域,Ximmerse的移動VR輸入設備業務作為“一枝獨秀”可以為眾多廠商提供動作捕捉的解決方案。
“現在看來,這個決定是對的。”賀杰說道。
這是典型的技術與市場結合的案例。創業的第一步,就是要找到賽道。尋找“藍海”是值得借鑒的一個戰略。
在“競爭戰略之父”邁克爾·波特所著的《競爭戰略》一書中,他提出了最為重要的一種戰略——差異化戰略。即在成本差距難以進一步擴大時,企業針對大規模市場,通過提供在全產業范圍內具有獨特性,且與競爭者存在差異的產品或服務,使企業獲得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利潤的一種有效競爭戰略。
也就是說,Ximmerse尋找賽道的方法是,避免正面競爭,尋找藍海,主動制造新的市場需求,以尋求高利潤增長的機會。
“打敗競爭對手的唯一辦法,就是停止那種試圖擊敗競爭者的做法。”
二、找錢
創業有了方向后,下一步便是找到啟動資金。
這是一個不算正面的案例。滿座網馮曉海在拿到了凱鵬華盈的千萬美元投資以后,把分公司設立在了寸土寸金的東直門地段,一家幾十來人的團購網迅速擴張至上千人的大型公司,城市開站從30多增至60多個。
這個故事并不陌生,2011年許多團購網的擴張速度遠不止此。資本在團購行業里揮金如土,除了國內風投、私募機構,就連私營企業老板和房地產商都沖進來做投資。
狂熱的資本加劇了行業的競爭,只有頭腦冷靜的人,才能嗅出一絲隱匿的危險氣息。馮曉海隱約覺得,資本馬上就要變天了。
盈利之阻一直是橫亙在所有團購網面前的難題。滿座網艱難的“1元盈利”已經是業界難得的領先。當時失去資金支持后,大多數團購網站宣告破產才是最普遍的景象。
然而,馮曉海知道,團購網燒錢不盈利,資本沒信心,遲早會完。于是,他決定,將公司規模下調,滿座網分公司從東直門撤離后整合回酒仙橋總部,并且大量裁員縮編降薪。
時隔多年,曾經繁榮一時的團購網站,現已大多銷聲匿跡。而滿座網,也發布公告稱,在2015年10月21日起,停止提供服務。
這個故事其實是在談資本的B面:資本的逐利性,可能會讓人失去理智,尤其是你在被它掌控的時候。
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,在一定程度上,反映了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關系。
有時侯,找投資人就好像結婚。你要尋找一個和你資源互補的對象,還要雙方理念一致,否則,三觀不合,“離婚”也是遲早的事。
三、找人
“身上有把刀,砍哪兒都是砍,砍哪兒都砍不進去。就這么一個感覺。”鄭海濤形容。在創立智搜公司前,他有著多重身份: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博士、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副教授、國家863項目副組長、深圳市孔雀計劃人才,且在機器學習、語義網、人工智能等領域深有研究。然而,無奈一身武功,卻無用武之地。
轉機發生在這不久后,鄭海濤遇到了在互聯網行業浸淫20多年的創業老兵武文斌,兩人都十分認同人工智能蘊藏著巨大商機,于是,兩人一拍即合,于2013年創立了智搜公司。
隨后的問題便是如何讓“刀”落到合適的位置上。彼時人工智熱潮還未興起,商業模式尚不明朗,許多創業企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。鑒于創始人之一武文斌在資訊行業的多年觀察和積累,兩人最終尋找到了一個切入點,即“AI+資訊”這一商業模式。
找到方向后,智搜開始了“排兵布陣”的工作。可惜的是,在人才吸引和管理方面上,智搜在早期時走了一段彎路。
鄭海濤總結,正確的人才戰略對一家技術驅動型公司非常重要。而智搜一開始為了快速起步,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,不得已以低薪留人的方式招人。“我最深的體會就是,你用低薪招了很多人,但他們除了低薪外,就沒有別的優點了。”鄭海濤感嘆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智搜一開始的工作成果輸出非常艱難,痛定思痛后,鄭海濤決定轉換策略,以高薪方式吸引一流人才。“后來發現,優秀的人除了貴以外,就沒別的缺點了。”鄭海濤笑稱。
就這樣,智搜在曲折前進一年左右,終于步上正軌。此后,公司便采取“放權”和“股權激勵”的機制留住人才,在公司前景越來越明朗,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,人才流失率一直穩定在較低水平之下。
組建團隊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過程。Ximmerse賀杰對人才的要求就十分苛刻,他說:“我只招以一擋十的人,如果沒有,我寧愿等。”
雷軍在小米初創時,用的就是“笨方法”招 攬人才。他在excel表里裂了長長的名單,然后一個個去談。“我有個觀點,要用最好的人,在核心人才上面,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。”
創業組建團隊、招攬人才,每一次都是一種抉擇。雷軍建議,“第一、花足夠的時間找人,至少70%;第二、把現有的產品和業務做好,展示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機會,筑巢引鳳。”
高邦獵頭總結,創業是一個高危選擇,但在開始的時候,基本上都是上述這“三找”。每次在“尋找”的過程中,都是直面各種難題的時候。你的問題,或許都有人曾遇到過。所以,希望以上三個真實的創業案例,能對你有小小啟發。
高邦獵頭說,“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下一個馬云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