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與獵頭公司簽訂合同時,需重點核查 6 類關鍵條款,避免因約定模糊導致后續糾紛,保障招聘效果與自身權益。
一、服務范圍界定:明確 “做什么” 與 “不做什么”
需清晰標注獵頭的服務邊界:包括崗位數量(如 “本次合作覆蓋 3 個高管崗”)、服務周期(如 “單個崗位推薦周期不超過 45 天”)、候選人來源(是否包含 “隱性人才尋訪”“跨行業挖掘”),以及是否提供附加服務(如面試輔導、薪酬談判協助、入職后融入跟蹤)。同時注明 “免責范圍”,例如企業主動終止某崗位招聘,需提前多久書面通知獵頭,避免后續產生不必要的服務費爭議。
二、費用條款:厘清 “怎么算” 與 “何時付”
核心明確三部分:費用標準(按候選人年薪比例計算,需標注比例區間,如 “20%-25%”,避免模糊表述)、支付節點(如 “候選人入職后 7 日內付 50%,試用期結束后付剩余 50%”,而非 “入職即付全款”)、費用減免 / 退還約定(若候選人試用期內離職,獵頭需免費補薦還是退還部分費用,補薦周期需限定,如 “30 日內重新推薦”)。此外,需注明 “額外費用”(如海外人才尋訪是否加收服務費),避免隱性收費。
三、候選人質量保障:設定 “合格標準” 與 “追責機制”
需約定候選人的 “基礎合格線”:如學歷、工作經歷真實性(若背調發現造假,獵頭需承擔何種責任,如免費更換候選人或退還費用)、核心能力匹配度(可附上崗位核心要求清單,作為判定依據)。同時明確 “試用期保障”,若候選人因能力不達標或文化不適離職,獵頭的補薦義務及時限,避免 “薦完即不管”。
四、信息保密條款:劃定 “保護范圍” 與 “違約代價”
需明確雙方保密責任:獵頭需對企業的招聘需求、薪酬體系、業務戰略等信息保密,不得泄露給第三方;企業需對候選人的個人信息(如簡歷、背調數據)保密,避免信息濫用。同時約定違約責任,如獵頭泄露企業機密導致損失,需承擔賠償責任;企業泄露候選人信息引發糾紛,也需明確責任歸屬。
五、排他性與終止條款:約定 “合作限制” 與 “退出方式”
若約定 “單一獵頭合作”(即某崗位僅委托該獵頭公司),需明確排他期限(如 “3 個月內不得委托其他獵頭”);若為 “多獵頭合作”,需注明 “同一候選人被多獵頭推薦時,如何判定歸屬”(通常以 “首次推薦時間” 為準)。此外,需清晰標注合同終止條件,如 “獵頭連續 2 個月未推薦合格候選人,企業可單方終止合同”,以及終止后的費用結算方式(如已產生的服務是否需付費)。
六、爭議解決條款:確定 “維權途徑” 與 “管轄地”
需明確爭議解決方式,優先選擇 “友好協商”,協商不成時,約定通過仲裁還是訴訟解決,以及管轄機構(如 “向企業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”),避免后續因管轄問題增加維權成本。
合同簽訂前,企業需逐條核對上述條款,對模糊表述(如 “盡快推薦”“合理費用”)要求細化,必要時咨詢法務人員,確保每一項約定都清晰、可落地,從源頭保障合作順暢,避免后續糾紛。
本文為獵頭公司高邦獵頭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